。ê捍汗、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那達慕大會、龍船節、目腦節、火把節、潑水節、三月街、傳招節、旺果節、古爾邦節、開齋節)
春節
中國民間傳統的新年節日。新年指夏歷元旦,即正月初一。這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漢、壯、布依、侗、朝鮮、仡佬、瑤、畬、京、達斡爾等民族都過此節日。日本、朝鮮、越南等國也有過春節的習俗!妒酚洝、《漢書》稱正月初一為“四始”(歲之始,時之始,日之始,月之始)和“三朝”(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朝亦始也)。一年伊始,萬象更新,古人常在此時舉行朝賀,從事各種娛樂,迎神祭祖,占卜氣候,祈求豐收,逐漸形成內容豐富的新春佳節。從歷史上看,元旦前直到元宵,都屬新年范圍。節日活動因時因地而有所不同,其內容大致有:
、龠^小年或交年。時間在臘月二十四日(北方多在二十三日)。民間傳說灶君在這一天朝天奏事,民間也在這時祭灶。二十七日至二十八日,人人沐浴,打掃屋舍,干干凈凈迎接新年。
、诔。俗稱大年。此時家人團聚,吃團年飯,團坐待旦(稱為守歲)。晚輩還要拜謁尊長(稱為辭歲)。
、圪N門神和春聯。漢代的習俗是在門戶上畫雞、懸葦,或畫神荼、郁壘二神像于桃板上,立于門戶間,意在驅逐瘟疫惡鬼,后演變為門神和年畫。桃板又稱桃符,五代至宋朝年間,人們又在桃符上書寫祝壽一類詞句,以后演變為春聯。
、芊疟。此時,由少年裝扮成鐘馗等鬼神形狀,小兒戴上“鬼臉”面具,沿街游行,鳴鑼擊鼓,以驅崇迎祥。有人認為這是驅儺(古代的一種驅逐疫鬼的求神儀式)的遺風,以后逐漸變為節日的一種娛樂。
、菰┏綍r起,家人團拜,然后出行,俗稱走喜神方。路遇親友,互致祝賀,稱為拜年。還有男女老幼盛裝出游的,俗稱走百病。這期間,商店閉門,婦女不用針線,三、五日后才開始各理生業。
、摁[元宵。時間在正月十五日,是春節活動的高潮和結束階段(見元宵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春節主要指正月初一,仍是中國人民團聚和娛樂的重要節日。但此節日傳統內容中的迷信成分已被剔除。
元宵節
中國漢族傳統節日之一,在夏歷正月十五夜晚。正月十五稱上元,上元之夜叫元夜,也叫元宵,故稱元宵節。它是春節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民間的傳統習慣,多在這一天吃年糕,包餃子,煮“浮圓子”(俗稱“湯元”,北方稱“元宵”),擊太平鼓;少年兒童們還有多種娛樂雜耍,如跳繩、捉迷藏、踢毽子等。元宵節又名“燈節”。近人丁福保(1874~1952)《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全隋詩》有隋煬帝“正月十五日于通衢建燈夜升南樓”詩,說明張燈在上元晚上。從唐開始,此習俗逐漸形成。在唐代,一般從正月十四日至十六日,張燈3夜。宋代增為5至6夜。節日期間,都建造燈山樂棚,華燈萬盞,歌舞百戲,樂聲不絕。明初,南京曾張燈10夜。以后,北京的燈市也長達10日。制燈技藝十分精巧,有珠燈、料絲燈、紗燈、走馬燈;燈上還繪有古今人物故事,結構款式新穎多樣。入夜,萬燈齊明,加上鰲山、□樓、煙火、花炮,光照如白晝。
清明節
中國漢族的傳統節日,又是漢族歷法中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節期在陽歷4月5日前后(夏歷則在三月內)。民間習慣在這一天掃墓。清明前一天(或兩天)為“寒食”,兩個節令相距甚近,古人常將它們連結一起,甚至不加區分。
從漢代到南朝,不少著作載有一些地區寒食禁火的情況,但未提到祭墓,可能與當時祭墓習俗還不十分盛行有關。宋敏求《唐大詔令集》載: 唐高宗龍朔二年(662)曾下詔禁止在“寒食” 上墓時為歡作樂。唐杜佑《通典》亦稱:“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代相傳,浸以成俗!笨梢娫谔拼昂场保ɑ蚯迕鳎⿸吣沽曀滓哑毡榱餍忻耖g。
宋代以后,寒食禁火習俗逐漸消失,掃墓成為清明節的主要活動。史籍記載清明節期間,上墓者往來于道,絡繹不絕,“四野如市”。人們攜帶果品、紙錢,為祖先墳塋除草添土。祭拜之時,“郊外哭聲相望”。富裕人家多借出城掃墓的機會郊游,稱為“踏青”。不少地區的男女老幼還在清明節或裁插柳樹,或折新柳枝佩戴,或“斗百草”、“打秋千”,或放風箏。壯、朝鮮、苗、侗、仡佬、毛南、京、 畬等民族也過清明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各地群眾多在清明節前往革命烈士陵園掃墓,表達對先烈的緬懷之情。
端午節
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又名重午、端五、端陽、蒲節。時在夏歷五月初五。端有“初”的意思,故稱初五為端五。夏歷的正月建寅,按地支順序,五月恰好是午月,古人還常把五日寫成午日,于是端五又稱為重午。端午節流行于漢、壯、布依、侗、土家、仡佬等民族地區。龍舟競渡是節日的重要內容,此外還有掛艾蒲、吃角黍(粽子)、飲雄黃酒以及在小兒衣襟上系香袋等習俗。節日的起源有各種解釋:或認為古人把五月看作惡月,有許多禁忌,因而形成了上述禳災逐邪、祛毒辟穢的習慣;或認為這是龍的節日,來源于古代越族的圖騰崇拜。
關于競渡的傳說,也因地而異。在湖北、湖南一帶,相傳楚國屈原于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自沉,后人乃用競渡的方式,作為拯救死者的象征,并借以表達對詩人的哀悼和懷念。但在古越國(今浙江紹興)地區流行的傳說認為,勾踐曾于是日操演水師,競渡的風俗就是人們仿效這一作法而產生的。在古吳國(今江蘇蘇州)地區,又把競渡與伍子胥被夫差殺害,投尸錢塘江,日后江潮怒涌,其女駕舟迎潮的故事聯系起來。但以悼念屈原一說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端午競渡有悠久的歷史,后來人們又將它作為一項水上體育運動,迄今仍然受到喜愛。
中秋節
以家人團聚賞月為主要內容的中國傳統節日。俗稱“團圓節”。因在夏歷八月十五日,恰值秋季正中,故名中秋。漢、壯、布依、侗、朝鮮、仡佬、畬、京等民族都歡度此佳節!
賞月是中國古老的風尚,開初沒有固定日期。到了唐代,在詩人杜甫、王建和歐陽詹的詩作中,都有以“八月十五夜月”為題材的詩篇,可見中秋賞月的風尚在當時已十分流行。及至宋代,中秋節便發展成為群眾性的傳統節日。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有對北宋汴梁(今開封)中秋節盛況的描述:節日前夕,各店皆賣新酒,并重新裝飾門面;到中秋晚上,游人四出,爭占酒樓,飲酒賞月,夜市通宵達旦。明、清時期,人們在中秋晚上祭月,所用供品都系圓形,是取團圓之意。例如將西瓜切為小瓣,再拼綴成蓮花形狀,陳列庭中,向月而拜。祭拜之后,家人團坐,飲桂花酒,吃中秋月餅,賞月為樂。月餅款式甚多,成為每年中秋佳節的傳統食物。
那達慕大會
中國蒙古族的傳統節日盛會!澳沁_慕”為蒙古語,意為“娛樂”、“游戲”。源于一年一度的祭“敖包”(亦作“鄂博”)!鞍桨币允瘔K堆積而成,原是道路和境界的標志,后來成為祭祀場所。最初帶有宗教色彩,意在通過祭敖包,祈求吉祥多福,人畜興旺,同時也舉行一些體育娛樂活動,以后演變為那達慕大會,成為歡慶豐收和畜牧業興旺的節日盛會。每年多在夏秋季節由一旗或數旗聯合舉行。在具有特別重大意義的日子,如內蒙古自治區成立紀念日,也專門舉行,以示慶祝。屆時,牧民身著盛裝,騎馬、乘車,從一、二百里外趕來參加。到會者占該地區人口的五分之一左右。會上要舉行賽馬、摔跤、射箭、拔河等體育比賽,演出歌舞、說唱等節目,舉辦各種展覽,進行物資交流。蒙古族還相互邀請作客,敬酒祝愿。大會一般持續數日,頗為隆重,是蒙古族人民的重要節日。
龍船節
盛行于中國東南沿海和西南諸省水鄉地區的群眾性節日。一名“龍舟節”。原系中國古代越族的傳統習俗之一。六朝梁人宗懔《荊楚歲時記》注引《越地傳》說:“龍舟競渡,起于越王勾踐,不可詳矣!鄙钤诮铀疂G間的古代越族,“習于水斗,便于用舟”(《漢書·嚴助傳》),也“善于用舟”(歐陽詢《藝文類聚》卷七七)。他們往往在龍舟的首尾,飾畫龍、□鳧、鶻等動物的形象,作為自己崇拜的圖騰和保護神,并祈求它們的保護。這與《說苑·奉使篇》所載越人“翦發文身,爛然成章,以象龍子,將以避水神”,意義相同。
龍舟競渡的時間因地而異。南方各省,有時在端午舉行,有時則在元夕(夏歷正月十五日)舉行。云南的傣族則按傣歷六、七月,即在清明節后10日左右潑水節時賽龍舟;貴州清水江一帶苗族的龍舟節,在夏歷五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舉行。節日期間還伴以跑馬、斗牛、踩鼓和“游方”等活動。世俗相傳這一節日的意義,或在于祈求豐年,或避瘟逐疫等。人們期望通過插艾蒲于門上、系五色彩絲、吃粽子以及龍舟競渡等活動,給生產、生活帶來活力和希望。有些不舉行競渡活動的地方,人們也往往用竹和紙扎制龍船,結彩裝戲,歷游巷閭,然后送到郊外水邊焚毀,祈年逐疫。
近年來,不少學者就發掘出土和傳世著錄的銅鼓上的龍船競渡圖象進行分析研究,認為圖象本身是古代越族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也是他們舉行水祭(祭水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目腦節
云南省景頗族人民盛大的傳統節日。又稱“總戈”,意為“大伙跳舞”。原本是區域性的帶有宗教含義的活動,即為祭祀景頗族過去信仰的天神“木代”鬼而舉行的儀式。有的研究者認為,其產生時間可追溯至原始社會時期。目腦節的時間一般在夏歷正月十五以后的第9天,選雙日舉行,可延續2天、4天或6天。節日期間在目腦廣場中央樹立高約20米的目腦柱,上繪表示祖先遷徙和創世功績的花紋,有的紋飾(如蕨菜和蛇紋)同時表示舞蹈行進的路線。柱側置刀、矛,象征人民強悍剛毅的性格。根據目腦起源于鳥類舞蹈的傳說,在柱檔兩端設木刻犀鳥、孔雀各一只。柱前立活竹高竿,表示生命常青。上方掛有橫匾,匾上畫有傳說是景頗族發源地的喜馬拉雅山。兩旁搭有高臺,意思是放眼遠處,展望未來。下放大皮鼓及□鑼等樂器。外層圍以竹籬笆,歡慶的人群就圍繞這個中心跳舞。先是鼓樂齊奏,接著一隊婦女頭頂花籃進入會場。這時禮炮齊鳴,歡聲四起,來自各地的景頗族,互相贈物敬酒,翩翩起舞。男子多手執長刀或橫挎象腳鼓,女子持手絹、紗巾、花扇、樹葉等物,在兩位頭戴孔雀羽帽的老人引導下,應著鑼鼓旋律,列隊繞場邊歌邊舞,一般要跳兩天兩夜。每逢大型目腦,鄰縣的景頗族和當地其他民族都來參加。
歷史上,目腦節祭典由山官主持,一般是四、五年舉行一次。山官為顯示其威望和權勢,強使轄區內所有百姓參加祭典,并以村寨為單位奉送祭品。每次祭典殺牛十幾頭至幾十頭,耗用糧食數千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逐漸擯棄目腦節的宗教含義,革除其浪費舊習,由政府及有關部門組織歌舞演出,商業部門增加商品供應,豐富了節日的內容,使其成為當地各民族的新春聯歡盛會。
在國外,緬甸的克欽人也有舉行目腦盛會的習俗。
火把節
中國西南部彝、白、哈尼、傈僳、納西、普米、拉祜等民族的傳統節日。因以點燃火把為節日活動的中心內容而得名。節日時間多在夏歷六月初或二十四日、二十五日,一般延續三天。有的研究者認為,火把節的產生與人們對火的崇拜有關,期望用火驅蟲除害,保護莊稼生長。一些民族在節日中還保留老人傳授農事經驗、教育后人愛護農作物的習俗。至今,在云南和四川彝族地區還有“燃火把是為了將地下的火引出”,“除去邪祟保護莊稼生長”等傳說。
火把節期間,各村寨以干松木和松明子扎成大火把豎立寨中,各家門前豎小火把,入夜點燃,村寨一片通明;同時,人們手持小型火把,繞行田間、住宅一周,將火把、松明子插于田邊地角。青年男女在寨中大火把周圍彈唱、跳舞,徹夜不息。節日期間,各地區還有歌舞、賽馬、斗牛、射箭、摔跤、拔河、蕩秋千等活動,并開設集市貿易。云南彌勒、路南一帶彝族賽馬時,用火把組成多道火網,讓騎手穿馳而過。云南紅河的哈尼族還在火把上用線拴著各種果子,火著線斷,人們爭相搶奪,以奪得為吉利。四川涼山的傈僳族在節日夜間要舉行盛大的分隊火把游行,各隊以十余人抬一長盈二丈的大火把為前導,絡繹不絕,宛如火龍。兩隊相遇時,將大火把相互投擲,作為交換。
節日期間還舉行宗教活動,祈求豐年。在彝族地區,有的合村殺豬、宰牛祭神;有的抱雞到田間祭“田公”、“地母”;有的在燃燒的火把上撒松香,以“驅鬼除祟”。
潑水節
中國傣族的新年節日。人們在節日期間相互潑水祝福,故名潑水節。傣語稱此節日為“比邁”,意即“新年”;西雙版納和德宏地區的傣族又分別稱此節日為“尚罕”、“尚鍵”,兩詞均來源于梵語 samkranta,意為“周轉”、 “變更”、“轉移”, 指太陽已經在黃道十二宮運轉一周開始向新的一年過渡。布朗族、德昂族和阿昌族也過此節日。潑水節的起源與小乘佛教的傳入有密切關系,其活動包含許多宗教內容。但就這一節日以潑水為主要活動的原始意義來說,也反映出人們征服干旱、火災等自然力的樸素愿望。
潑水節的時間在傣歷六月六日至七月六日之間推移,即公歷四月中旬。節日活動持續 3天或 4天,第一天叫“宛多尚罕”,意為除夕;最后一天叫“宛叭宛瑪”,意為“日子之王到來之日”,即傣歷元旦;中間的一天或二天稱作“宛腦”,意為“空日”。節日第一天清晨,人們沐浴盛裝,到佛寺堆沙造塔,浴佛聽經,然后青年男女互相潑水祈福,繼而形成全村性的潑水高潮。節日期間還舉行放高升、賽龍舟及丟包、放火花、點孔明燈等活動。入夜,人們在燈火照耀下,縱情歌舞,歡呼聲不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每逢這一節日,有關部門還舉辦各種文娛晚會和體育活動,并組織物資交流,更加豐富了節日內容。
在國外,柬埔寨、泰國、緬甸、老撾等國也有潑水節的習俗。泰國、柬埔寨稱潑水節為“宋干”,與“尚罕”一詞同源。在曼谷,人們在這一天還要用香車盛佛像及“宋干女神”游行,沿途接受人們的潑水祝福。
三月街
中國云南省大理地區白族的盛大街期和傳統集會。每年夏歷三月十五日起在大理城西點蒼山中和峰麓舉行,為期5~7天。三月街的起源與宗教有關。民間相傳觀音菩薩于夏歷三月十五日在中和峰下征服惡鬼羅剎,開辟了大理壩子,白族人民便年年相聚,焚香祭祀,逐漸演變成一年一度的街期。故三月街又稱“祭觀音街”、“觀音街”或“觀音市”。另一說在唐代南詔時期 (649~902),大理地區盛行佛教,最初的三月街可能是當地白族先民從事佛事的日子。
明清時期三月街的情景,有關文籍多有記載。明末地理學家徐弘祖在《徐霞客游記》中記述了當時的盛況:“十三省物無不至,滇中諸□物亦無不至”,“俱結棚為市,環錯紛紜。其北為馬場,千騎交集,數人騎而馳于中,更隊以覘高下焉。時男女雜沓,交臂不辨,乃遍行場市”!洞罄砜h志稿》記載:“盛時百貨生易頗大,四方商賈如蜀、贛粵、浙、湘、桂、秦、黔、藏、緬等地,及本省各州縣云集者殆十萬計,馬騾、藥材、茶市、絲棉、毛料、木植、磁、銅、 錫器諸大宗生理交易之,至少者亦值數萬!笨梢,當時的三月街已成為滇西的民族市場。
近些年來三月街期更加繁盛,白族及附近的漢、彝、納西、藏、傈僳、回等族人民紛紛盛裝參加,進行物資交流。三月街期間不少青年男女相約談情,并表演傳統的民族文娛體育節目,其中以流傳久遠的賽馬活動最為引人入勝。
傳招節
中國西藏自治區拉薩市每年藏歷正月舉行的佛教法會。亦作“攢招”,為漢語對此法會的俗稱,意為傳法、集會于大昭寺。藏語稱“摩拉木欽波”,意為“大祈愿法會”。明永樂七年(1409),由藏傳佛教格魯派(即黃教)始祖宗喀巴始創。當年藏歷正月,宗喀巴在烏思藏地方首領明封闡化王的資助下,在大昭寺舉行盛大祈愿法會,為與會僧眾講經15天。此后每年例行集會,遂成定例。最初,法會限于說法、化募等佛事活動。達賴五世于清初受冊封名號,格魯派掌政,法會規模日益擴大,規定藏歷正月初三日至二十五日由哲蚌寺協敖即大鐵棒喇嘛暫代拉薩彌本(管民官)職權。拉薩近郊的哲蚌、色拉、甘丹三大寺僧眾云集市內,學僧通過辯經,取得格西學位。十五日在大昭寺周圍搭起彩棚燈架,各大寺院及全城居民入夜燃燈志慶。十八日至二十三日由500名青年穿著騎士古裝,手持各種武器,結隊策馬巡行于鬧市通衢,并于廣場舉行賽馬、比射及各種競技、游藝活動。在法會期間,由歷屆中央政府、西藏地方政府及貴族、活佛、王公、土司等,選派人員熬茶,供養與會僧眾,并向三大寺發放布施。法會結束時,舉行3天跳神及送鬼等宗教儀式。傳招法會后,拉薩小昭寺又于藏歷二月下旬舉行法會,藏語稱“磋卻”,意為“奉獻會”,漢語稱“傳小招”,為紀念達賴五世而設。受大昭寺傳招的影響,藏族其他聚居地區著名寺院亦同時舉行各種形式的法會。
旺果節
中國藏族民間預祝豐收的傳統節日。 又稱 “望果節”。主要流行于西藏自治區雅魯藏布江流域河谷地區!巴睘椴卣Z音譯,意為“轉田壟”。沒有固定的日期,一般在秋收前擇日舉行。屆時,男女老幼身穿節日盛裝,或手持青稞穗,或背負梵策經書,或背箭跨馬,高擎旗幡,鼓樂齊鳴,繞行于田頭、地壟,集會于河壩、林間。飲酥油茶、青稞酒,唱歌跳舞 ,預祝豐年吉祥。有些地方還舉行賽馬、射箭、競技等比賽,連續數日演出大型藏戲。節日過后,即開始秋收。
古爾邦節
中國回、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東鄉、撒拉、烏孜別克、塔吉克、塔塔爾、保安等民族的共同節日之一。來源于伊斯蘭教!肮艩柊睢毕蛋⒗ZIdalkurban的音譯。意為“犧牲”、“獻牲”,俗稱“獻牲節”、“忠孝節”等。與“開齋節”并稱為該教兩大節日。伊斯蘭教規定,教歷每年十二月上旬是教徒履行宗教功課,前往麥加“朝覲”的日期,在最后一天(十二月十日)以宰殺牛、羊共餐慶祝,這一天正值開齋節后的第70天。這一習俗來自阿拉伯的一個民間傳說,即“先知”伊卜拉欣夢見安拉要他宰殺自己的兒子伊斯瑪儀獻祭,以考驗他對安拉的忠誠。當其子唯命俯首時,安拉深為感動,派特使送來一只黑頭綿羊代替。從此, 阿拉伯民族有了宰牲獻祭的習俗。后來,伊斯蘭教仍承認伊卜拉欣為“圣祖”之一,并繼承了這一禮儀,把“古爾邦”定為宗教節日。世界各地穆斯林每到這一節日,都舉行宗教祈禱,宰牲獻祭,表示對安拉的順從。
在中國,上述各民族每逢節日這一天,除穆斯林沐浴會禮,前往清真寺聽教長宣喻教義外,家家都清潔盛裝,走親訪友,互相祝賀。有條件的家庭還宰殺羊、;蝰橊,招待客人,互相饋贈。在新疆哈薩克、柯爾克孜和塔吉克等民族中還舉行刁羊、賽馬、 摔跤等傳統體育活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規定在“古爾邦節”宰殺牛羊免征屠宰稅,并增供節日食品,使各族群眾歡度節日。
開齋節
中國回、維吾爾、哈薩克、東鄉、撒拉、柯爾克孜、烏孜別克、塔吉克、塔塔爾、保安等民族的共同節日之一。在新疆地區亦稱“肉孜節”。來源于伊斯蘭教。系阿拉伯語爾德·菲圖爾(Ldai-Fitr)的意譯。 與古爾邦節并稱為該教兩大節日。按伊斯蘭教的規定:教歷每年九月是齋戒月份,凡成年男女穆斯林(有患病等情況者除外)都要入齋。每日從黎明到日落不飲不食,這一月的開始和最后一天均以見新月為準,齋期滿的次日即教歷十月一日為節日。屆時,世界各民族穆斯林舉行禮拜和其他慶;顒。
在中國,上述民族每逢這一天皆清潔盛裝,走親訪友,互相祝賀。家家炸油香、馓子等食品,招待客人和互相饋送。虔誠的穆斯林沐浴凈身,在清真寺做禮拜和聽教長講經布道,然后分頭上墳,悼念亡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為了使這些民族歡度節日,規定這些民族的職工節日放假1~3天,并增供節日食品。
由于伊斯蘭教歷是純陰歷,一年354日或355日,比公歷少10或11日,又不置閏月,故開齋節在公歷每年的不同日期出現,每年提前10、11或12日,如1970年是11月30日,1971年是11月20日,1972年又是11月8日,以此類推。